關節失調 張口喀啦響
【聯合報/羅元婷/台北市永誠復健診所物理治療師】

 

「最近工作好多,加再多的班都做不完!」,Linda一邊打著哈欠一邊跟旁邊的同事Paul抱怨著。突然間,Linda聽到自己左耳附近發出清脆的一聲「啵」,之後Linda只要張嘴或閉嘴,就會出現「喀啦」聲,一嚼東西就覺得左邊腮幫子一陣痠軟。

 

您是否有跟Linda類似的症狀呢?打哈欠時耳朵附近會痛、吃東西時嘴巴張不大、咬不動,張口時耳朵附近會有「喀啦」的聲響、經常性感到脖子僵硬,後腦杓或是太陽穴附近脹痛緊繃。上述這些症狀都是典型的「顳顎關節失調症候群」,又可稱為「咬合關節障礙」。

 

造成咬合關節障礙的原因很多:牙齒咬合不正、長時間說話、過度咀嚼硬食、長期夜間磨牙、頭部過度前傾的姿勢不良者或是曾經撞擊到下巴的個案。根據統計,有三分之一的人曾經發生過咬合關節障礙,其中需要治療的只有5至7%,關節障礙好發於20到50歲成年人,尤以個性容易緊張者居多,年輕女性又多於男性。

 

發生這樣的關節障礙,建議可先找耳鼻喉科或牙科附設顳顎關節特別門診,先瞭解自己病症來源,急性劇烈疼痛時,先服用消炎止痛藥,經確認是肌肉筋膜緊縮或關節錯位所造成的疼痛,可尋求物理治療師協助。

 

透過3M,儀器治療(Modality therapy)、運動治療(Movement therapy)、徒手治療(Manual therapy)及改變飲食習慣,如不嚼口香糖或是過量咀嚼較硬的食物,這樣才能讓治療的效果發揮到最好。

 

儀器治療可促進循環、減輕肌肉緊張、降低疼痛,如熱敷、超音波、低周波等;運動治療可促進咬合關節及肩頸附近的肌肉放鬆,矯正不良姿勢(圖1);徒手治療可以放鬆咬合關節周圍的肌肉組織(圖2),並且做關節復位調整,如軟組織技巧或肌能療法,也可搭配震動治療(slacking therapy)與肌內效貼布(圖3)。

 

圖1:收下巴運動,眼睛保持水平,下巴內收,彷彿擠出雙下巴動作,每小時重複5秒,做15至20次。(圖片提供/羅元婷治療師)

圖2:透過徒手治療,可放鬆咬合關節附近的僵硬肌肉。(圖片提供/羅元婷治療師)

圖3:肌內效貼布也能用於咬合關節障礙的患者。(圖片提供/羅元婷治療師)

【2008/10/17 聯合報】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ene7512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